华美新闻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商旅生涯、国际资讯、体育健康、房产家居、教育科研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2021-10-10 13:39:13
钱江晚报·小时新闻记者陈伟斌
北京时间10月6日晚,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,本亚明·利斯特(BenjaminList)和戴维·麦克米伦(DavidW.C.MacMillan)获得这一奖项,以奖励他们“对于有机小分子不对称催化的重要贡献”。
每年此时,当诺贝尔奖的获奖者及获奖理由被公布后,作为一个文科生,我都是崩溃的。那些仅能勉强看懂文字表意的表述,以及几乎从未听闻的专业术语,促使我不得不把搜索引擎当作救命稻草。
不过当访遍手头的专家资源和阅览了大量科普文章后,我也时常会恍(jia)然(zhuang)大悟:原来,这原理这么简单。
当然,现实总是在教育我:造次了。
不过确实,我们从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里,看到了跳脱传统观念的重要性:最简单的想法,往往也最难想象。
从官方的表述中,我们可以简单了解一下本亚明·利斯特和戴维·麦克米伦的杰出贡献——开发了一种新的、巧妙的分子构建工具:有机催化。它的用途包括了研究新药、使化学更环保,并使生产不对称分子变得更加容易。
是的,人类文明发展至今,早已有能力构建和生产分子了。而且许多研究领域和行业都依赖于构建分子的能力,比如将能量储存在电池中、更好的吸收光,或研发抑制疾病进展的药物……
不过在我们大多数人脑海中,分子都还只是比较粗浅的认知:小,却复杂。
但正是这又小又复杂的分子,却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。因为人类太需要改变一些物质的固有存在,不仅从宏观认知上,更从微观构架中。当人类可以更好的控制微观世界,也就给自己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多优化选项。
现实世界里,真要合成一款适合人类并能被应用到具体研发中去的分子,其步骤和要求,非常严苛。特别是在分子构建过程中,存在明显的“手性特征”,即在构建分子时,经常会形成两种对称的分子,就像我们左右手一样,看上去简直是镜像般对称的存在。但在实际应用中,我们却通常只需要其中一种,尤其是在生产药品时,因为另一种往往会是无效甚至有害的。
有机催化剂有一个稳定的碳原子骨架,更活泼的化学基团可以附着在其上。它们通常包含常见的元素,如氧、氮、硫或磷。这意味着这些催化剂既环保又成本低廉。通过这种方式,有机催化剂正在为人类带来最大的利益。
那么我们要如何更好的构建分子,从而不仅可以利用“有益的手”,同时也区分或同化“有害的手”呢?在过去,要做到这一点,很难。所以,科学家们也一直在寻找更好的方式,来构建有利于人类的分子结构。
本亚明·利斯特和戴维·麦克米伦给我们带来的,就是通往更多优化选项的有效捷径,或者说是一种高效工具——通过用催化剂催化这种方式,让被构建的分子从“对称”变为“不对称”,也就是将“有害的手”被转化为“有益的手”。
催化剂是化学家的基本工具。说到催化剂,大家都会想到中学科学课程上的一些知识,即金属和酶,因为它们往往被认为是最基础也最普遍的催化物。
但问题是,将某些金属作为催化物,都需要有无氧无水等苛刻的场景要求,而且一些作为催化剂的金属昂贵复杂还会产生污染,所以一直以来都算不上是最好的选择。并且其步骤繁杂,相比之下效果亦有限,根本不适合工业化操作,也就难以对人类产生切实的利好。
那么酶呢?其实它是“不对称催化”的专家。可实际上,酶通常是由数百个氨基酸构成的大分子,除了这些氨基酸外,酶还有相当一部分结构中含有帮助驱动化学过程的金属。但许多酶并不依靠金属的帮助来催化化学反应,恰恰相反,反应是靠这些酶中的一个或几个单独的氨基酸驱动的。
可是不知为什么,大家一直沉浸在金属和酶的世界中难以自拔,即便其实此前已有人通过实验证明了那些现象,却一直没有引发绝大多数科学家的进一步关注。
这也给予了本次两位诺奖获得者以机遇——他们跳脱出了传统认知,跳进了一条新的“生产线”。他们通过实验发现,即便是单个氨基酸(本亚明·利斯特证明了脯氨酸是一种有效的催化剂,而且证明这种氨基酸可以驱动不对称催化;戴维·麦克米伦则发现了亚胺正离子的有效作用)或类似的其它简单分子,也能起到相同的催化作用,甚至能更好更有效的提升催化效率。
于是,本亚明·利斯特和戴维·麦克米伦抛弃了传统思路,找到了另一条捷径。
2000年,他们彼此独立地开发了第三种类型的催化作用——不对称有机催化,这建立在小有机分子的基础上,意味着人类可以借助他们的发现,将大分子的酶简化成小分子的催化核心,即绕过一切不必要的步骤,直接拿着钥匙径直走到催化的大门前。
“有机催化”的能耐,也便随着他们的这一发现而进一步展现在人类面前。
并且,据深圳湾实验室研究员陈杰安在接受《知识分子》采访时表示,“有机催化”一般而言对水、氧不敏感,使用、存储及放大的技术难度较低,且可依据催化机理将反应的普适类型做迭代设计,具有较高的可预测性;此外,其核心骨架一般来源于天然存在的生源途径,一般亦具备光学纯属性,衍生应用的成本较低,可方便构建催化剂库;而且小分子一般较为低毒,具有天然的环境友好属性,分离难度及成本较低,特别满足药物化学家的使用需求。
这种高效率的催化方式,不仅让催化变得更为廉价,还使得催化反应的效率比以前的方法高了7000倍。这7000倍的意义更在于,科学家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,构建更多分子,并且步骤更少效率更高,浪费也更少。
对此,就连诺贝尔化学委员会主席约翰·奥奎斯特都表示:“这种催化的概念既简单又巧妙,事实上许多人都在想,为什么我们没有更早地想到它。”
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、复制、摘编、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,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