狂奔的许家印,摔惨了…

2021-12-12 21:21:01

三国志11 https://www.1314gl.com/

作者:肥猫

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

曾经财大气粗的恒大,最终走上了债台高筑的绝境。

这和董事长许家印有着莫大的联系。

他敢闯敢干的精神,造就了恒大的宏图霸业。

但也在冥冥之中,暗示了现在的结局。

1958年10月,许家印出生在河南一个贫困的家庭。

从小勤奋好学的他,没有被家境所束缚,靠着全家人省吃俭用得来的学费,一路读到高中。

高考以全市第3名的成绩考进了武汉钢铁学院,还选择了当时红极一时的热门专业——冶金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。

毕业后,许家印又以优异的成绩分配到河南舞阳钢铁公司。

上班仅两个月时间,就把所属车间管理得井井有条,还主持制定了车间《生产管理流程300条》。

没过多久,才华洋溢的许家印就被升至车间主任。

1987年,冶金工业部门颁发奖项23个,许家印一人就占了6个。

然而,许家印并不满足这一眼就能看到头的生活。

他辞去了人人羡慕的铁饭碗,南下去了深圳。

在那里,许家印任职深圳中达集团办公室主任。

凭借超前眼光,预测到了房地产行业未来的前景。

在他劝说下,老板开辟了房地产部门。

1994年国庆节,许家印就带上一部标致车,跟司机、出纳、业务人员等4个人,踌躇满志来到广州。

第一个项目“珠岛花园”,就已经深深打上了许家印的烙印。

项目需要的100多个公章,当年全部搞定,快速有效的执行力在项目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
要知道在此之前,许家印并没有接触过房地产。

许家印后来回忆说:“连什么是容积率我都不懂,就这么边学边干起来了。”

最后,珠岛项目为中达集团净赚了2个亿,许家印也因此在地产界打响了名堂。

很快,中达这座小庙已经容不下许家印这尊大佛。

1997年5月,许家印与老板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,他非常感激知遇之恩,给了他充分展示自身价值的机会。

同时,他也极其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,就是离开中达去独立创业。

而这位老板也很胸怀广阔,当即表示完全支持。

就这样,许家印毅然离开公司,创立了恒大。

“恒大”,就是永远变大的意思。

这也预示着许家印做大做强的决心。

1997年,亚洲金融危机爆发,当时房地产行业十分暗淡。

许家印却认为这是在激烈竞争中异军突起的绝好时机。

在别人瞻前顾后的时候,他通过各种关系借到了600万天价贷款,用500万首付款买了地皮。

很快,恒大第一个房地产项目“金碧花园”破土动工。

高楼拔地而起,在房子还没有封顶完成时,许家印就大着胆子做起了预售。

一开盘销量就突飞猛进,小户盘、售价低,“金碧花园”以超高性价比一炮而红。

开盘第一天,就回款8千万。

从此,有了第一桶金的许家印,开启了钱生钱、利滚利的“赚钱模式”。

到了1998年,房地产行业已告别了一年前的颓废。

许家印自然不会放过良机,大胆往前冲,以短平快的方式迅速抢占市场。

从1999年到2007年,许家印如同开挂一般,一路顺风顺水。

这给了他一个错觉:都是好消息,没有坏消息。

谁也没有想到,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。

当时恒大在全国有37个在建项目,仅有4个项目达到了开盘销售的标准。

资金缺口高达100亿元,这对当时的恒大来说是难以承受的。

上市肯定是没戏了,公司能不能活下来都是个问题。

一般这种情况,房企都会通过卖土地和卖项目套现自救。

但许家印坚决不同意,他想的只有增资扩股来吸引投资者入股。

“恒大”只能越来越大,不能变小。

许家印来到了香港,陪新世界主席“鲨胆彤”郑裕彤打了三个月“锄大地”后,要到了5亿美元的救命钱。

终于在2008年10月,恒大的18个楼盘同时开盘,以7.5折销售,118亿资金回笼。

危机解除后,恒大再次启动上市。

上市过程中,郑裕彤、李嘉诚、杨受成、刘銮雄等一众香港富豪出巨资认购恒大股票。

2009年11月5日,恒大在香港联交所敲钟上市。

上市当天,恒大市值一举超过碧桂园,成为内地最大的民营房企。

许家印身价也飙升到了422亿元。

上市的喜悦,让许家印彻底忘记了2008年的命悬一线。

恒大死里逃生,却没有变得稳健,反而进行了更快速的扩张。

2010年,恒大大举进入三四线城市,年营收458亿元,是2009年的7倍。

2012年,许家印在北京参加两会。

一张腰系爱马仕皮带、满面春风的照片在微博爆红。

“皮带哥”的称号不胫而走。

到了2017年,许家印以2900亿元的身价登顶中国首富。

当时网上流传着一句话:

“钱不是国家印的,是许家印的。”

这一切,让意气风发的许家印膨胀到了极点。

马未都曾回忆当时与许家印初次见面的场景。

披着大衣,走路带风。

肩膀一抖,大衣随着动作从肩膀滑落,后边保镖“啪”伸手接住。

落座后,许家印伸出食指和中指,后面保镖“啪”一声掏出雪茄,放烟点火一气呵成。

全程没有说一个字。

那段时间,网上还流传着一份《恒大集团领导客史记录总表》,许家印的需求作派令人瞠目。

“人到哪里电梯控到哪里”“除了秘书保镖、私人管家其他人员特别是男性不可以接近”“一般自带雪茄,需配备雪茄烟缸,雪茄剪和雪茄枪”“房间配加湿器湿度不能大于50%”“需开净化器,但不能有噪音,晚上睡眠时,所有机器上光亮的地方需用黑色胶布贴住”“洗护用品都需贴上标签,字体需大点”“只吃进口水果,比如日本温室蜜瓜、日本香印青提、晴王西瓜,以及冬枣、芒果等特别甜的水果”“在KTV唱歌时必须喝皇家礼炮兑苏打水”

在一片歌舞升平中,许家印变得目中无人,唯我独尊。

他万万没有想到,属于自己的时代,将转瞬即逝。

正应验了那句老话:上帝欲让其灭亡,必先使其疯狂。

2017年,是许家印的人生顶点,同时也是恒大盛极而衰的转折点。

当年恒大负债达到了惊人的1.6万亿。

而同年的广东省财政收入也才1.1万亿。

那时已经有不少人质疑恒大的资金链。

许家印却说:“账面上有3000亿现金,如果这都算吃紧,那世界上就没有不吃紧的企业了。”

他不但没有拿钱降负债,反而拿钱继续扩充规模。

此时的许家印,处于极度兴奋状态,谁也拉不住。

就连2017年十九大会议,“房住不炒”已经正式写进工作报告,也没能影响他分毫。

时代变了,但许家印没变。

而且他不再满足房地产这一个领域,还涉足体育、健康、旅游、汽车等多元化领域。

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兼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任职恒大期间,曾多次谏言降负债、反对多元化扩张的事。

许家印却在公司干部大会上批评他,指责他格局不够,认识不到公司重大战略。

许家印依然一意孤行,继续以直线加速发展所有业务。

往后几年,“房住不炒”作为国家金融政策的基本点,每年都在强调,每年都出台更加严厉的政策。

而此时的许家印,已经与国家政策方向越来越远了。

反观隔壁掌管万科的郁亮,则冷静克制很多。

2018年9月,郁亮在南方区域9月月度例会上高喊“活下去”,警示中国房地产行业转角已到。

他认为从2017年十九大提出“房住不炒”后,房地产已然开始回归到民生行业。

过去财富畸形集中在房产上的“非常态”发展已成过去式。

时代变了,不能再幻想通过追求土地规模、金融杠杆来获得红利,要降债务、控杠杆和去金融化。

“安全比增长更重要,能力比规模更重要。”

然而,郁亮的警示依然没能减弱许家印扩张的欲望。

最终彻底突破红线的恒大终于崩盘,资金链断裂、楼盘停工、债权人逼债。

曾经所向披靡的许家印,这一次也无力回天。

至此,许家印的辉煌时代宣告落幕。

从一穷二白的农村孩子,到世界地产大亨。

许家印的成功离不开他聪明的头脑和敢闯的性格。

可一路走来的顺风顺水,一次又一次尝到高杠杆的甜头。

让他好大喜快,爱争第一。

特别是上市融资以后,许家印开始套用过去做地产的思路做跨界经营,多个板块同步上马。

追求高增长,例如2020年要实现销售8000亿,2022年要实现销售1万亿。

我们回看恒大过去25年发展历程可以发现。

许家印太依赖过去成功的经验了,心存侥幸已成为习惯。

总想高周转,总以为做大了就不会倒下。

然而斗转星移,当前发展趋势的底层逻辑是共同富裕,大而不倒已成历史。

习惯性心存侥幸则是公司最大的风险。

人生没那么多奇迹,企业没那么多侥幸。

真正击倒一个企业的,往往不是黑天鹅,而是灰犀牛。

对企业来说,一味求大追快,并非好事。

如今潮水退去,违背时代发展趋势的许家印重重地摔下了神坛。

那根金光闪闪的“皮带”,终于还是成了勒死最后一丝希望的绳索。

资料来源:

和讯房产《许家印的彪悍人生:我命由我不由天》

赢商网《恒大集团许家印:2008年陪郑裕彤打牌三个月渡过难关》

凤凰东方传媒《揭秘许家印的奢华生活:英国王子、澳洲豪宅与神秘女商人》

华尔街见闻《两巨头同一天表态!许家印向天再借10年?郁亮“安全比增长更重要”》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关于我们

华美新闻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商旅生涯、国际资讯、体育健康、房产家居、教育科研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
版权信息

华美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,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