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美新闻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商旅生涯、国际资讯、体育健康、房产家居、教育科研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2022-04-25 11:20:37
1953年3月,斯大林逝世后,苏联高层的权力争夺进入白热化。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手握国家机器、地位显赫的贝利亚与野心勃勃、手段高明的赫鲁晓夫的明争暗斗时,很容易忽视一个问题:按照苏联高层一贯的权力分配原则,作为斯大林绝对信任的“内臣”,格奥尔基·马克西米连诺维奇·马林科夫才称得上名正言顺的“接班人”。实际上,马林科夫也曾握有一手好牌,但遗憾的是,向来知人善任的斯大林千挑万选,最终却找了个政治才华平庸的人来接自己的班。
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讲到,斯大林晚年十分忧虑,担心有西方阵营的人混进苏联内部,因此,他有意识地把自己封闭在孔策沃别墅中,只邀请一些信得过的重要领导到别墅中共进晚餐,探讨国家大事。如果有人突然获得这样的待遇,这表明他极有可能将要平步青云;对应的,如果有人曾经拥有这样的待遇,突然间不再收到邀请,那么这便是其将要被冷落的信号。
在斯大林任职最后的几年里,几位站在权力顶端的实权派大佬此消彼长,变幻莫测。曾经被视为领袖“左膀右臂”的莫洛托夫也因为一些缘故遭到怀疑和冷落,他曾试图尽力表现赢回信任,谁想竟遭致领导的嫌恶,直接下令“以后不要再邀请他”。在几张经常出现在孔策沃别墅的面孔中,马林科夫算得上是其中地位最稳固的高级官员之一了。不过,翻开此人的履历,他也不是省油的灯。马林科夫向来以手段强硬著称,也并不怎么懂得遮掩野心,之前曾联手贝利亚与权倾一时的日丹诺夫斗了个天翻地覆,还一度被斯大林逐出权力核心。既然如此,后来斯大林又为何如此信任他呢?
客观地讲,长期作为最高领导人的“内臣”和秘书,马林科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根本称不上是国家领导人,比起贝利亚这种实打实的权臣,前者多少显得有些“默默无闻”。1918年,马林科夫志愿参军,先后在连、团、旅三个级别的部队中工作。不过,他从未真刀真枪地上过战场,只是在军队中担任不怎么起眼的政工工作而已。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,苏联高层内部就许多问题的看法上出现分歧,在当时,作为苏联红军的创建者,“二号人物”的托洛茨基拥有极高的权威,绝大多数人都支持他的观点。不过,马林科夫却坚定不移地支持斯大林路线,不但积极同“托派分子”宣战,还主张将这些人清除出革命组织。
在托洛茨基得势时,马林科夫这般疯狂行为没少为他招致争议,他日后却因祸得福。1925年初,斯大林专门提拔了一批坚决反对托洛茨基的干部,成立了一个所谓的委员会,马林科夫顺理成章地得到提拔。这个过程中,马林科夫表现出来的“政治才华”有些惹人争议。最初,是卡冈诺维奇发现了马林科夫,前者先将其提拔到斯大林秘书手底下干活,1930年,卡冈诺维奇升任莫斯科市一把手,马林科夫也随之成为市委组织局负责人。马林科夫的钻营之道十分高明,他每次见到斯大林后,都会激动地对身边的人说:“我好像见到了自己的父亲一样。”他时时刻刻坚决拥护领导的主张,没过多久,马林科夫就得到了斯大林的赏识,斯大林认为可以对其委以重任。稍有点权力的马林科夫就有点按捺不住自己了,仅1925年,就有至少9万人被他排挤出组织。
1934年,斯大林基本巩固了自己的权位,他清楚地认识到,此时苏联的干部群体出现了较大的断层,急需要提拔一批有能力的年轻干部。此时,斯大林挑选“人才”的首要标准,就是对领袖的绝对忠诚。因此,许多乱七八糟的角色都混到了常人根本无法企及的层次,如当时掌管着内务部的叶若夫。此人文化层次极低,根本没啥政治素养可言,他依靠自己手中的权力肆意打压反对者,人们当面迎合,背地里咬牙切齿地骂他“血腥的侏儒”。马林科夫却反其道而行之,不但与叶若夫结盟,还反戈相向,帮助叶共同对付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卡冈诺维奇,可谓是狼狈为奸。
1936年,叶若夫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,要求全体党员“检查证件”。马林科夫投其所好,亲手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干部档案制度。这套制度在历史上臭名昭著,后来被不少人称为“人类历史上最黑暗、最腐败的制度”,所谓的“干部档案”,就是将每个人的“黑料”收录到各自名下,只要某人需要被拎出来批评时,这些负面材料就会成为他们的“罪证”。马林科夫也因此给人落下了不好的印象,不少人背后开始叫他“癞蛤蟆”。
叶若夫倒台后,“手段超群”、办事能力强的马林科夫愈发得到斯大林赏识。卫国战争期间,马林科夫功绩平平,但这并不妨碍他职位的攀升。到了1946年3月时,他已然成为政治局委员、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,地位已相当显赫。不过,春风满面的他遇到了一位强劲的对手,此人便是列宁格勒的一把手——日丹诺夫。
不同于那些玩弄权术的人,日丹诺夫是个干才,二战中领导了列宁格勒保卫战。他曾为社会主义形态意识建设、部分加盟共和国苏维埃政权恢复与重建、海军的建设与发展、地方经济发展等许多重大问题做出过突出贡献。值得一提的是,日丹诺夫还是斯大林的亲家,有资料显示,斯大林一度对日丹诺夫非常满意,还承诺将其立为自己的政治继承人。作为“二把手”,日丹诺夫实际上控制了苏联意识形态长达十数年,然而,他同样野心勃勃,甚至在列宁格勒偷偷摸摸构建以他为主导的权力体系。
日丹诺夫曾抓住马林科夫的黑料,令斯大林一度将后者踢出权力核心圈,连贝利亚都受到波及。局面不利之下,马林科夫又与贝利亚结盟,通过一系列不光彩的手段,最终活活搞死了对方。在这场斗争中,“旁观者”斯大林都看不下去了,当马林科夫对日丹诺夫昔日的心腹沃兹涅先斯基下手时,斯大林问道:“沃兹涅先斯基是位经济学家,一位真正的金融方面的奇才。在我们决定如何处置沃兹涅斯基之前,不让他工作是不是一种浪费?”虽然表面上没有反对,但手段残酷的马林科夫却下定决心永除后患,他与贝利亚达成共识:把日丹诺夫的党羽一网打尽后统统消灭。1948年以后,马林科夫与贝利亚在官场上几乎再无对手,连莫洛托夫、伏罗希洛夫、米高扬这些元老也被他们排挤在核心圈之外。
晚年的斯大林身体有恙,在做重要的会议报告时往往只能坚持几分钟,随后的报告则由马林科夫完成。那时的他,俨然已成最高领袖的“代言人”。斯大林逝世后,在贝利亚的帮助下,马林科夫曾为了苏联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。苏联各地都挂上了他的巨幅肖像,民众高喊他的名字,一时间风光无两。1953年3月19日,马林科夫开始着手反对个人迷信,实际上,这个环节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贝利亚的意志。当然了,斯大林在当时的苏联依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,这次尝试遭到许多人的竭力反对,加上马林科夫真正的政治才华平庸,这次尝试不了了之。
1953年底,权倾一时的贝利亚被铲除,到了这个时间点上,我们可以说马林科夫赢得了这场斗争。然而,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席位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坐稳的,没有一点真本事,恐怕根本活不长久。1955年2月,马林科夫因为力不胜任,被迫请辞部长会议主席职务。1956年,赫鲁晓夫的《秘密报告》引起了极大争议,马林科夫、卡冈诺维奇等人大声疾呼,试图强迫赫鲁晓夫辞职,但最终失败。次年6月,马林科夫就被列为“反党集团”,被解除了职务,调到哈萨克共和国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水电站担任站长。1961年7月,马林科夫又因许多“重大罪行”被揭露,他被开除出党,从此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。
马林科夫晚年过得有些狼狈,据说,经常有曾经被他害过的人在大街上揪住他的衣服,毫不客气地向他讨说法。比起曾经的呼风唤雨,前呼后拥,我们不难想象他心中有多么落寞和凄凉。
20世纪50年代初期,马林科夫的权势地位还死死压着赫鲁晓夫。他借助斯大林的名义控制着机关,当时的人们这样评价他:马林科夫精力旺盛,寡言谨慎却又十分睿智,从不轻易吐露自己的想法。人们相信,他从斯大林那儿获得了足够多的秘密,以至于“了解每个人的一切”。当时的他,真的可以说是占尽了优势。实际上,站在我们如今的角度回看,历史又是另一番模样:马林科夫之所以把一手好牌玩坏,最根本的原因便是他能力的平庸。正如他的同僚日后评价他的那样:马林科夫之所以寡言,其实是他的头脑里根本没多少实实在在的东西。